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5月13日發表題為《前外交官稱中國應注意西方對俄烏戰爭的“強烈反應”》的文章。文章引用新加坡前外交官考西坎的話說,指望西方與中國“脫鉤”是不現實的,沒人能與中國脫鉤,即便是美國也不能。全文摘編如下:
新加坡前副外長比拉哈里·考西坎談及在華盛頓舉行的為期兩天的東盟特別峰會時稱,此次會議證明在經過了“反復無常”的特朗普時期后,美國外交“回歸常態”。
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的考西坎說:“特朗普有點偏離了正軌,因為幾十年來美國在與東南亞接觸方面一直相當有始有終。”
他還對認為東盟成為西方在與中國對抗中的“工具”的說法不以為然。他說:“我們不是任何人的工具。”“我們把中國視為處理與美國和歐洲關系的手段,我們也把歐洲和美國視為處理與中國關系的手段。”他特別指出,幾個世紀以來,東南亞一直是大國競爭的舞臺。
他說,此次東盟峰會的時間——與美國的貿易框架是此次峰會討論的議題之一——也證明美國并沒有分散其對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關注。
關于美中對抗,考西坎說,指望西方與中國“脫鉤”是不現實的。“脫鉤”一詞是指逐步切斷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經濟和貿易聯系。美國和歐洲眼下正試圖改變供應鏈路徑以減少它們對中國制造業的依賴。
他說:“我認為這是一種幻想。沒人能與中國脫鉤,即便是美國也不能。”他補充說,在具有國家安全意義的領域進行“部分脫鉤”是可能的。
印度尼西亞工商會主席阿斯賈德·拉希德對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亞洲財經論壇”節目說,印尼和其他東盟國家不希望不得不選邊站。拉希德說:“我們希望與美國交朋友,我們希望與中國交朋友。”
他還承認“美國已經在行動中失蹤”,并表示此次峰會標志著一個新的開端。
在東南亞國家不得不選邊站的問題上,考西坎說:“我認為,任何一個東盟國家都不會把這種選擇看作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的一種簡單的、二選一的選擇。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與美中兩國)保持良好的政治關系——而不僅僅是經濟關系。”